作者:Anony
在人们曾经提出过的批评比特币的论点中,有一种是这样的:“比特币的供应量在达到上限之后就不会再增加,这种供给量无弹性的东西不适合充当货币。” 这种观点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瞄准的是比特币的价值立场 —— 比特币是一种供应量有上限的货币,而这正是许多人热爱它、认为它有价值的原因。
进一步来说,这种观点会提出两种论据:(1)在某些情况(尤其是经济活动进入下行周期)下,增加货币量可以刺激经济活动,使经济体恢复活力;类似地,在某些情况下,缩减货币量会有好处;(2)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不可避免会遗忘或弄丢货币,这种效应长期累积就会使得可以流通的货币数量不断减少,并产生货币的短缺,从而不利于市场贸易 [1]。
我认为,这些论据都是站不住脚的。但为了分析这些观点,我们必须先了解货币本身 —— 本质上,货币也是一种商品,有它自身的市场和价格。
货币的市场和价格
概要来说,货币有两种价格:购买力和利率。
购买力是指货币与其他商品交换的时候的比例,有人以 “价格水平” 来代指它。一定数量的货币单位(比如 100 美元/日元/克黄金)究竟能买到多少东西?这就是货币的购买力。
而利率则是指同种货币在不同时间段的现金的交换比例。今天的 100 元相当于明年的今天的多少元?当你要借 100 元给他人时,你要求多少的利息?在这样的借贷现象中,所涉及的是现金(或类似现金的东西)在不同时间段(当前、一年以后)的交换,而这种交换一定会涉及到利息。这其中的理由很简单:现金本身是有效用的,“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为了交换人们手上的货币,必须支付一定的代价。
也有观点认为,货币的价格有四种,另外两种是 “平价” 和 “汇率”[2] 。前者指的是同种但不同类型的货币之间的交换比例,比如现金跟银行存款之间的交换比例,一般来说,这样的交换比例需要是 1:1。后者则是指不同种货币之间的交换比例。这些概念在某些场景中有用,但在这里我们暂时不必涉及。
购买力和利率,就像其它商品的价格一样:(1)在市场交易中产生;(2)有区域性;(3)会不断变动。
货币的购买力是在消费者的价格比较、谈判和成交中出现的;同样地,货币的利率也是在货币储蓄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不断匹配而产生的。货币的购买力也有区域性,同样多的货币单位在不同地方能够买到的东西可能不一样多、质量也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观察到这两种价格的实时不断变动,是因为价格的调整也需要耗费资源和时间,绝不表示它们永远不会变动。
跟别的商品的价格一样,货币的价格也是为了协调货币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段上的分布,从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使用现金购买商品和服务、获得生活必需品、储蓄货币以支持长期的计划、储蓄货币以对抗风险、满足周转需要。从前,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的价格还可以指导新货币的生产。
那么,货币数量的变动会对货币的价格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先从购买力开始。
费雪方程式
我们拿一个在货币学中经常被引用的数学公式作为我们的起点:
M∗V=P∗T
在这里,M 表示货币的数量;V 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P 表示价格水平(或者说购买力水平);T 表示被交易的商品数量。这个等式必然成立,因为它表达的是一种 “套套逻辑(tautology)”(也称 “同义反复”) —— 它描述的是同一个过程(市场交易)的两个方面。
等式右边表达的是市场中的交易额。“价格水平” 这样的东西并不存在,它是一个被人们抽象出来的概念,而抽象它的过程正好是拿市场交易额除以商品的数量;所以拿它跟商品数量相乘正好就等于市场交易额。而等式左边正好是交易过程的另一面 —— 不论交易额是多大,都意味着人们交换了相同数量的货币单位,只不过,货币在交易之后不会消失,人们必然继续让它参与流转,所以我们需要乘以一个流动速度。
经济学家常常用这个公式来说明 “货币数量” —— 我们先不要管这个概念的严格含义是什么,什么算货币而什么不算 —— 的增加会带来的后果:假定 V 和 T 都不变,那么结果就是 P 的上升,也即货币购买力的下降。
这种论证很有用 —— 它向我们展示了,假设引起货币数量变化的东西不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和被交换的商品数量的反向变动,那么货币数量的增加就会引起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但是,它也并不完美 —— 我们并不能保证这两个因素一定不会反向变动。
接下来我们将了解另一种更古老,但实际上更深刻的理论。
坎蒂隆效应
坎蒂隆 [3] 是一位生活在 18 世纪初的商人,他敏锐地观察到了一种现象:在货币增加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得到了新增发的货币,这也意味着不是所有人都同时知晓了货币的价值在下降;新产生的货币,会像石子投入水中泛起涟漪一样,随着最先获得这些货币的人的经济活动逐步地向外传播,直至传遍所有人;在这个过程中,越先获得货币的人,能从新货币中得到的好处就越大 —— 因为他们可以按照相对未贬值的购买力将这些货币花出去,而越晚获得这些新货币的人就越吃亏。这种情形被称为 “坎蒂隆效应”。
坎蒂隆的观察比费雪方程式更加深刻,因为它意识到了,经济体是有结构的,人们在一个时间过程中开展自己的活动,货币增发不会让所有人都按现有的货币量分布均等地获得新货币,也不会瞬时让所有人手上的货币贬值。相反,它会沿着经济体的结构向外传播,并随着这种传播变得越来越越来越清晰。(还记得我们在上面说过什么吗?货币的购买力也有地域的区别。)
这才是货币增发、购买力贬值的真相 —— 不管谁声称这个过程有什么好处,这种好处都不会平等地让所有人得到。有些人也许能得到很多,也有人什么也得不到 —— 它显然会成为贫富分化的一个来源。
在金属货币时代,开采金属是有代价的,货币生产企业的规模和利润也将受制于市场本身 —— 倘若制造货币的利润率比其它行业的利润率更高,那么其它行业的人和资本就将被吸引到货币制造行业,一边加速货币的生产(贬值)一边让行业的利润率下降。这个过程就控制了增发货币的数量。但在纸币时代,这样的机制消失了。缺乏市场约束使得纸币的数量全看货币发行当局的心情,几乎想要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这就是为什么在纸币上观察到滥发货币至购买力崩溃的情形(“恶性通货膨胀”)(元代的中国、国名党时代的中国、如今的津巴布韦、委内瑞拉)远远超过金属货币的原因。
“恶性通货膨胀” 这个词非常巧妙,它似乎暗示了,有一些通货膨胀 [4] 是好事。然而,这种说法实际上近似于说毒酒能解渴。
接下来,我们要考虑货币数量的变动对货币的另一种价格 —— 利率 —— 及其市场的影响。
利率、储蓄与生产
利率用来沟通借贷市场上的供给者(有富余的现金并愿意借出现金的人)以及消费者。需要指出的是,对供给者和需求者来说,也许他们对货币的不同效用评价不同,但这些效用的性质对双方来说是一样的:货币可以换成市场上的其它商品。对于供给者来说,出借现金意味着失去现金可以给他带来的好处 —— 对抗风险的能力;而对消费者来说,则意味着获得了现金带来的好处 —— 可以立即获得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比如医疗,比如生产设备,也比如偿债能力。
在这里,我们关心两种现象:一是 “名义利率” 与 “实际利率” 的分离,二是利率与生产的关系。
在借贷双方的合约中,他们只会规定一个利率,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我现在借出 100 给你,在一年之后,你应该归还我 100 * (1 + i) 单位。这个利率 i 我们称为 “名义利率”。但是,供给者获得的/贷款者承担的 “实际利率” 应该是 (1 + i) * (1 + d) - 1,这里的 d 是指货币购买力的变动。这是因为,决定贷款者的还款难度的,不仅有他们约定的名义利率,还有货币购买力本身的变动 —— 如果货币正在变得更难获得(货币购买力上升,d > 0),则贷款者的负担就比名义上的更大;如果货币正在变得更容易获得,贷款者的负担就会变小。
毫无疑问,在谈判合约的时候,出借方和贷款方都会有各自对 d 的预估(只能预估,因为它还未变成现实)。这个预估也会体现在 i 上,如果出借方预期货币购买力会下降,自然也会相应提高名义利率,以补偿自己。但预估只是预估 —— 如果在贷款期间,d 的实际表现偏离了双方的预期,则从这份合约中获得的好处也会偏离他们的预期。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概要来说,影响 d 的力量有两种:(1)货币数量的变化;(2)供给条件的变化。技术进步、基础设施的改善、知识的积累、国际贸易关系的改善,都会提高生产能力、让商品变得更便宜,也就是货币购买力增加。反之,这些条件的恶化也会导致货币购买力的下降。
而货币数量的增加,则会使货币购买力下降,这会降低债权人的收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货币增发不利于债权人,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国王会那么喜欢稀释金属货币的成色 —— 增发货币也会稀释他们的债务负担。反过来,则会增加债权人的收益,但对债务人不利。
但不管怎么说,由 d 带来的不确定性越大,意味着借贷市场的阻力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会主张固定增发速度的货币政策。规律增发的货币可以最大限度低减少货币因素对货币购买力的影响,从而降低借贷市场的阻力。供给量无弹性的货币也同样有这种好处。
另一方面,利率也会影响到生产活动的扩张。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甲是一位企业家,他发现,他当前可以用 i 的名义利率借得 X 单位,且借贷期限为 Y;而在 Y 这么长的时间内,他可以使用 X 数量的货币增加生产设备,并在到期时获得货币收入 Z,使得 X * (1 - c) ^ Y + Z > X * (1 + i) ^ Y(这里的 c 为生产设备的折旧率),也即他在贷款周期内的收入足以覆盖新设备的折旧以及贷款的利息的话,他就会借入这个款项并将它转化为生产设备、增加生产。
这个例子可以作为资本品(专门用于某一些产品的生产的所有资源的配套组合)的生成过程的一般案例。当甲使用自己储蓄的货币时,可以认为他是他自己的贷款者 —— 增加生产的好处同样要大于储蓄货币的好处,才能吸引他执行增产计划。
货币的数量
前面我们留下了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什么是货币的数量?假定我们在使用一种纸币,已经发行的纸币单位的数量就是这种货币的数量吗?
又或者说,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形式的货币的数量变动,会产生上面提到的效果(货币购买力下降)?
这并不是我们今天才提出的问题,更不是费雪方程式出现之后才提出的问题 —— 毕竟,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了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其贬值。
在 19 世纪的英国,人们身处将黄金作为货币的时代,但与此同时,各大银行也会发行自己的银行券(纸币),可以用来兑付存放在银行中的黄金。跟我们一样,人们也在争议:到底什么算是货币?只有黄金才算货币吗?这种流通起来更容易、也可以用来兑付黄金的纸币,就不算货币吗?
讨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政策兴趣使然:如果这些纸币算是货币,法律是否也应该管制这些纸币的发行 [5] ?但另一方面,也是学术进步的要求。
今天我们知道了,从理论上来说,货币的认定标准的重要性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与之相关的其它东西:我们真正想知道的是,除了被我们认识的的货币现金本体 —— 金属硬币、带有央行印戳的纸币 —— 之外,是否它们的衍生形式在数量上的变化,也会产生跟现金数量变化相同或者说相似的效果?
答案是,当然。到了今天,已经没有人会否认,存放在银行的、可以即时流通的存款,也是货币;不能即时流通的定期存款、货币基金,也算货币,虽然它们的层级(或者说货币性)不同。放在银行的存款背后不一定有 100% 的实物货币作为支撑;在非 100% 准备金制度下,银行只需提供跟存款数额成一定比例的现金作为保证;当银行(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决定降低保证金的数量时,就会造成存款的增加,同样有货币数量增加的效果,只是强弱不同。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反对无弹性货币的论据了。
刺激生产或刺激犯错
支持使用货币来 “调控” 经济的人并不否认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影响货币的购买力和利率,相反,他们正是认为,这种影响是可以为他们所用的。举个例子:在经济进入下行期的时候,增发货币可以使商品的价格趋于上升(因为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了,所以商品的名义价格上升了),而这种价格的上升会让人们认为有利可图,从而人们会恢复生产或增加生产;同时,当货币的扩张使名义利率下降时,人们也会发现自己的冒险活动的代价变低了,这自然也会吸引他们追加生产。
这两种说法听起来很吸引人,甚至一些可观察的现象会与之一致 —— 但实际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拿前者来说,这实际上意味着,对这些生产者来说,会计意义上的有利可图其实完全取决于贬值的货币。也即,如果货币不贬值,他们就不可能观察到从事生产活动的货币收益会大于自己的资源投入的货币价值。当他们在期末计算自己的收益时,如果他们考虑到了货币本身的购买力贬值,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不仅没有收益,实际上还亏损了,或者说,干不如不干。在这里,贬值的货币实际上制造了一种幻觉,也即为市场活动增加了信息噪音,阻碍了人们在新的条件下形成新的 生产-消费结构。而所谓的经济下行实际上正是人们在自发地走向这种新的结构。
通过增发货币的操作让市场的名义利率下降也是如此。在法定纸币系统中,增加货币量变得轻而易举,从而压低借贷的名义利率也变得轻而易举。但人们忘了,能够支撑生产扩张的是真实资源的储蓄,而非货币数量。在资本品形成期间,这些半成品实际上不能为人们带来任何好处,而且它还要求人们持续追加资源、从而变成真正有生产能力的东西。而被人为压低的名义利率与此恰好是背道而驰的:当名义利率变低,人们会认为货币储蓄的好处下降了,因此会增加消费 —— 消耗当前的产成品。因此,一方面是人们增加消费,要求生产者生产人们即期需要的东西;另一方面,增加资本品却要求生产者生产未来有用的东西,也即能够用来组合出资本品的东西,而非人们需要的消费品。利率市场本身的作用就是协调两者的生产,但如今,被故意压低的名义利率传递了错误的信号。同时扩大的消费品需求和资本品需求是相互矛盾的,总有一天,设置了投资计划的人会发现所需的资源的价格飙升得很快 —— 或者说,没有那么多的真实储蓄可用 —— 从而不可能完成投资。但不能完成的投资,就没有任何意义。它意味着投资计划的完全破产。
这种刺激理论的唯一支撑在于,它在统计上似乎难以找出错误 —— 货币扩张的确可能带来统计上的生产总值(例如 GDP)增加。这从费雪方程式就可以看出端倪 —— 等式右边跟统计上的 “生产总值” 概念是相似的: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或者群体)内发生的市场交换的交易额。但是,GDP 只是一个数字,并不是人们从市场获得的好处的度量,这种好处也是度量不出来的 —— 当人们有 10 块钱交易了一串葡萄时,没有人知道 TA 从这串葡萄中获得了多少快乐,超过 10 块钱所能获得的其它快乐多少。GDP 的数字稳住了,并不代表人们就得到了好处,也不代表合理的 生产-消费 结构就形成了。也许这只是推迟了危机的爆发,而不是消除了危机。
要求收缩货币的理论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所有要求 “按需” 改变货币量的想法,都是在要求一种凌驾于所有市场参与者之上的专断权力,其可以肆意稀释他人的财富以及为人们的自发交易创造阻碍,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货币的漏损
这一点实际上不必多谈了。金属货币之所以优于之前的货币,就在于它们更容易分割,因此可以更容易获得更小的货币单位。比特币拥有同样的特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快货币流通的速度,来满足人们的现金需要,这是技术进步可以做到的事。
总结
我们分析了货币数量变化会带来的影响,以分析 “供给量有弹性” 的货币是不是真的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结果是,至少就目前为之,支持弹性供给量的一方所提出的论据 —— 尤其是 “刺激理论” —— 是站不住脚的。不仅如此,它们还会带来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比弹性货币的支持者所提出的那些好处更加真实,也更具有破坏性。
因为货币漏损而出现的 “短缺”,即使有问题,也是可以缓解的。你可以认为,当前比特币世界里出现的各种 “可扩展性” 方案,正是在解决这个问题。
在一些人看来,比特币的货币政策堪称大胆,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它体现的是人类在货币问题上的几个世纪的思索的成果。